“這并不是個商業命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學術主任白詩莉說,“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新世界。”
2009年1月,這所學校在《金融時報》2009全球MBA百強排行榜中排名從去年的11位升至第8位。消息為這所成立僅僅15年的商學院帶來了更多MBA報名者:截至2009年3月,中歐MBA報名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學費也從2008年的18.6萬元上漲到21.8萬元。
這些2009級MBA入學的新生們—無論是否以中文為母語—都將跟白詩莉一起面臨一個新局面。他們碰上了中歐最新一輪課程改革。
白詩莉發現,中歐國際學生數量已經超過40%。推進中歐此輪變革的直接原因正是國際學生數量的迅速增長。
中歐副院長、中方教務長張維炯教授曾經詢問GM、英特爾、可口可樂、米其林、拜耳等跨國公司的外方總經理:“如果你到學校招聘在中國工作的員工,你是希望招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幾乎所有人都回答愿意招中國人,這些外方高管顯然不愿在中國招收不會講中文的中低層員工。
對中國學生來說,這種語言上具備的先天優勢成為一個好消息。但對于國際學生來說,很多人并不具備這個優勢。
白詩莉從2007年開始擔任“課程和學術計劃委員會”主席,并于當年年底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新的課程改革計劃:針對國際學生增加中文輔導課程。
課程和學術計劃委員會在此次課程改革中起到關鍵作用。它隸屬于由所有教授組成的教授委員會,作為學院管理委員會的一部分,協助院長執行課程改革的具體工作。
早在8年前,作為歐洲商學院認證體系EQUIS認證計劃的一部分,“課程和學術計劃委員會”就已經成立。每隔兩年它都會針對已有課程提出一些新方案,這意味著中歐的課改每兩年就會進行一次。
任何世界知名的商學院都會仔細考察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其中一些學院會根據自身情況推行課程改革。中歐的課程改革也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它更像是“完善式修補”,而非根本變革,這讓它能夠在兩年時間里充分評估改革的原因、方式和未來影響,而受到的阻力相對小得多。
學校向國際學生傾斜課程意味著在課時數方面必須重新計算。中歐MBA課程已經擁有640至680個課時,這遠遠高于美國商學院平均課時數550課時,學生們可能得負擔更大的學習壓力。也有學生擔心,學校是否會為了照顧國際學生,在某些課程降低深度。
張維炯和白詩莉的解決方案是,在預讀模塊—即9月正式開學前的兩個月,針對國際學生增設中文輔導課;同時為了顯現平衡,也為外語需要加強的中國學生開設英文、西班牙文、法文課。正式課程的通用語言為英文。
另一方面,國際學生可以選修“中國經濟改革具體情況”、“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等選修課,這些課程屬于介紹性課程,中國學生如果覺得淺顯可以直接跳過。
針對國際學生的方案很快獲得通過。畢竟,這沒有損傷太多人的利益。但是,當課程改革涉及到教授們心愛的課程時,爭論突然多了起來。
大牌教授是商學院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學院并不想和教授們在課程問題上鬧得太僵。中歐為了尋找國際大牌教授充實教授資源,要配合教授休假的時間表,中歐的員工和公司一樣全年上班,沒有寒暑假。
張維炯感受到了教授們的不同意見:“2008年有段時間,Email郵箱里經常都是教授們針對課程改革的意見信。”
這些反饋不僅通過Email形式傳達到課程和學術計劃委員會,而且在教授委員會開會期間,教授們也會針對某些具體議題展開激烈爭論。
這類爭論不是沒有先例。耶魯商學院也曾在2007年的改革中讓一些教授失去了他們喜愛的課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Joel Podolny相信,說“不”是整體變革的一部分。
中歐采取的方式并沒有耶魯那樣激進,這個處于品牌上升期的年輕商學院還沒有資本令教授們做出多少妥協。它的改革方案因此也多少帶有調和矛盾的意味。
張維炯表示,所有的改革都是從學生和市場的需求出發。每項改革,學院都要考慮四個因素: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學生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學生的工作量、學校是否具備這方面的資源。
經濟學家吳敬璉從15年前中歐創立時就一直在中歐擔任教職。在他教授的《中國經濟改革》課程中,他更強調宏觀經濟的重要性,因為他覺得學生經濟基礎不夠厚實。
張維炯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習市場營銷,他雖然認同吳敬璉的看法,但是覺得學生應該對市場了解更多。“我當年在國外讀書時,市場學讀了12門課。現在我們學生只上了一門。”
最終的解決方案并沒有對原有課程結構做出太大調整。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作為基礎課并沒有完全分開,但在市場營銷管理必修課之外增加了幾門同方向選修課。該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12個學分的市場營銷選修課,并達到相關成績要求。
“我們的課程和學術計劃委員會整整討論了一年。”張維炯說。
具體的課程調整只是中歐一系列的改革之一。“其實做一個商學院和做一個企業一樣,得有一個明確的戰略,得有一個明確的結構,有市場的定位。”這是張維炯的著名“語錄”之一。
中歐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優化課程結構,這樣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市場認可,獲得更多營收以保證學術教學的發展,在學生中的美譽度也會因此提高。而FT排名的增長和各項國際商學院認證,也是爭取教授和吸引學生的重要砝碼。
中歐是一個特殊的企業。它的實體是中外合資的教育機構,學院有董事會,各部門也采用公司化名稱,但學院仍然是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
這和世界其他知名商學院并無不同。主營商學院業務的五洲在線廣告有限公司總裁曹章武曾經告訴《第一財經周刊》,中歐一年的EDP項目收入大概有1.7億元,EMBA項目有2億元,總收入大概會有5億元。中歐最著名的MBA項目反而是其虧損最為嚴重的項目,目前學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學費收入、公司募捐和部分政府資金支持。在這個層面,中歐和哈佛商學院有著同樣的處境。
中歐現在希望通過減少廣告投入等方式來降低成本。從四年前開始,學院每年花在廣告上的投入都減少5%至10%。由于今年在FT的MBA排名上升,張維炯覺得學院的MBA廣告費又可以降低不少。
未來中歐還將推出博士課程。博士課程主要針對以研究為主的人群。張維炯表示,在本次榜單中排名前7位的商學院都設有博士課程,中歐新增博士課程后將能彌補該校在科研、學術方面的不足。此外,中歐現已相繼建立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張江創業創新研究中心,開始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智庫型服務。
對于白詩莉而言,自從2008年11月正式公布課程改革最終方案之后,她在課程與計劃委員會的主要工作就轉換為多方溝通。“我需要不斷確認、再確認。”她要讓教授們明白,案例、計劃書都可能會有所改變,她還要向學生們解釋這個新計劃。這些準備工作將要一直持續到9月。之后,新一輪課程改革又要開始了。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27048.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