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一十年間,他幾度穿越南北極,第二個十年間,他完成了從專業科考人員向專業媒體人員的成功轉型。
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發起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選美名單中名山名湖紛紛落馬、冰川雅丹進入視野、邊緣文化大放異彩,可以說“選美中國特輯”系統地、全面地展示了中國新時期的審美標準和美景范疇。今天,他將引領您游遍中國最美的地方。
日期: 12月13日,周六
時間:19:00 - 21:00
地點: 中歐石化演講廳
演講嘉賓:《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李栓科
演講人
1997年,李栓科33歲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李栓科從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到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前,也就是說從科學研究部門轉向媒體行業之前的10年里,李栓科主要從事南極考察研究4年、北極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恐怕在當今的雜志業內,沒有一個能像李栓科這樣年輕而又富有專業學術背景的社長和總編了。這樣一個樸素的大西北漢子,似乎把所有自然賦予的滄桑都刻在了臉上。
1992年李栓科參加了中國的第九次南極考察隊,考察隊乘著從芬蘭購進的“極地號”到達南極,這是李栓科第三次踏上南極大陸,這次他們要在南極呆上一年多的時間,經歷南極的冬天。當“極地號”離開南極返航時,隊員們流著淚揮舞著焰火送行,因為“極地號”的返航意味著他們將與文明世界完全隔絕,那是一種失去根基,甚至有點絕望的感覺。在地理學界一直有這么一個說法:“在南極不越冬就不知道什么是南極。”其中的一層含義是,南極的冬天考驗的足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驗著人怎樣在極端環境下不使自己崩潰。
時代造就了《中國國家地理》”,這句話是李栓科的開場白。細細品味,確實很在理。其實,很多人與《中國國家地理》的親密接觸總是在一種放松而閑暇的氛圍下開始的。在采訪之前,記者曾采訪過三個《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讀者,他們如何結識了這本雜志。其中有兩個是在酒吧里和朋友聊旅游時聽人介紹的,一個足在書吧里喝下午茶偶然翻到便不能釋手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本雜志創造出的種種偶然性,才被一些市場調研機構冠名為“傳閱率最高的雜志”。自然的造化培育了我們發現與探索的渴求,而時代的變遷應運而生忙里偷閑的快樂,在這樣一個舞臺上,《中國國家地理》走向了光輝的品牌之路。
這一切成功正是源于“地理的差異之美”,和國內其它同類雜志相比,這正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最大的優勢:著眼于地理學的本質,強調區域差異性的選題原則,確保雜志內容的獨家性。
“在南極時,科考隊組織了很多活動,我學會了山東的夠級,河北的升級,還有象棋、圍棋,甚至下盲棋。在南極越冬時,科考隊要求隊員們每人學一項技術,目的是要豐富每個人的業余生活,只要你想學,就會有人教。”李栓科那時跟工人師傅學會了翻砂,這樣自己找到了事情做,在大家都無聊和寂寞的時候,又能互相鼓舞。當時他還跟廚師學會了一樣拿手菜一一茄合,回家后還做給了老婆孩子吃。
“整個十年的科考經歷,讓我的一生都受益無窮。與我一起的人很多都不是本專業的,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形形式式,與他們交流,使我學會了動物、植物、人體醫學、古生物學、海洋,甚至是無線電,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組織管理。這些學習都為我到雜志社后的工作提供了支持。”
李栓科認為無論是從事大眾傳媒還是專業傳媒都要富有創新精神。“我認為創新來源于學科知識的交叉,我是學地理的,而更多的朋友教會了我更多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我在對待一個問題時,能科學地、全面地、多視角地去研究它。這個過程正是一個尋求差異之美的過程,也正是《中國國家地理》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費用
免費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27522.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