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2006中歐傳媒業校友論壇在北京校區成功舉行。此次論壇由中歐北京代表處和中歐傳媒業同學會共同主辦,在論壇上校友們圍繞“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分享各自的從業經驗與體會。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先生應邀出席論壇,對校友們的討論進行點評并發表了主題演講。
論壇以4位校友嘉賓的現身說法開場。4位校友分別代表了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從業者,他們結合各自的從業體會,與大家分享了參與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李忠校友將傳統媒體的體制內探索比喻為“戴著腳鐐的舞蹈”,他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傳媒業從政府全額撥款到全球化競合的時代變遷;劉涵校友結合北青報的管理體制改革及經營現狀給出了他對于媒體上市及其后續工作的思考;李善友校友正面回應了所謂的網絡威脅論,指出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是一種競合的關系,同時點明網絡媒體的優勢在于現代融資體制、股權體制等新型企業管理制度的成功;毛釗校友結合長期從事媒體領域投資及新媒體運作的經驗,指出新媒體成功的關鍵在于管理體制和操作的本土化。
周其仁教授的點評及演講富于經濟學家的邏輯性及全局觀,他由我國經濟體制和消費結構的變遷入手,分析指出國民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文化產業的不斷深入發展,而傳媒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支是有著“大市場、大機會”的。同時,由于文化與政治的強烈關聯,加之傳統理念的改變,文化體制改革在任何社會都面臨巨大的挑戰,文化產業發展任重而道遠。在這樣的歷史階段,中歐成立傳媒業同學會順應了行業發展的需要,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
周其仁教授進而指出,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的意識和英雄的精神,中國的商業精英要主動承擔把商業需求變成商業共贏的這份責任。同時,氣概之上更要有智慧--智慧來源于經驗基礎之上的冷靜。
周教授在演講中數次表達了對中歐傳媒業同學會的期許。他認為同學會應立足于溝通左右,相互勉勵;融通上下,積極應對,他同時希望中歐的傳媒業校友們在同學會這樣一個平臺上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政策、影響政策,為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
中歐傳媒業同學會于2005年7月正式成立,目前已發展成為校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擁有豐富校友資源的同學組織。在同學會中,傳媒業校友們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交流活動,建立了相互溝通與交流、分享資源與經驗、促進合作與發展的平臺。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28145.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