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校慶來臨之際,9月5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攜手《財經》雜志舉辦第三屆銀行家高峰論壇,眾多政府高層官員、國內外專家學者及行業巨頭聚首中歐。從多種視角、多個層面探討銀行業在金融海嘯后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這場東西方業內人士的高端對話吸引了300多名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前來參加,國內外主流媒體100余名記者、編輯參與報道。
院長朱曉明教授、執行院長佩德羅•雷諾教授、《財經》雜志主編胡舒立女士等出席了本次論壇。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顧問沈聯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蔣定之、匯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兼副教務長張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樹清、埃森哲亞太區銀行業董事總經理Pascal Gautheron等嘉賓都應邀出席并發表了精彩演講。
本次論壇共分為四個主題,第一主題全面反思銀行業危機,探究危機產生根源;第二主題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對銀行業公司治理作出了新界定;第三主題聚焦銀行風險管理問題,在新的形勢下進行重新定位;第四主題展望未來的銀行模式,為銀行業的未來發展作開放式的解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博士和《財經》雜志主編胡舒立女士致開幕歡迎辭。朱曉明院長表示,今年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十五周年的校慶年,本次論壇是校慶系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重創國際銀行業,對銀行業發展的未來影響深刻。未來的銀行業將建立怎樣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銀行家和政府官員一同給出答案。各位金融界、學術界專家學者齊聚我院,剖析金融危機,就銀行業發展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探求銀行業的未來,定將對維護貨幣、金融穩定,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貢獻真知灼見,提供寶貴啟示。胡舒立女士則表示,金融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向傳統業務回歸。金融救治政策的轉變、金融高官薪酬體系、金融創新成為關注焦點。
冷靜面對銀行業困境 全面反思危機根源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導致銀行業陷入困境。探究危機的發生,固然有經濟結構失衡等深層次原因,但銀行業自身的道德淪喪與政府監管的失責,無疑是銀行業爆發危機的直接誘因。危機過后,政府官員、銀行家當進行深刻全面的反思。
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首先發言,他重點談了銀行服務改進與經濟結構轉型問題,這兩方面在上海經濟發展中有著長期性、戰略性的意義。
屠光紹市長就上海信貸情況、上海銀行服務、地方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工作三方面做了深入探討。他指出,上海信貸總量占全國信貸總量的比重下降,一方面說明企業融資手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一方面也說明上海經濟體對貸款的吸納能力降低?偭侩m然降低,但結構呈現出良好發展的趨勢。2009年上半年,服務業、三產的信貸比重都有所增加,個人消費貸款也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同時中小企業貸款也保持了上升的勢頭。他進一步強調,“我們重視信貸的總量、相對量,但是更重視信貸的結構。”近年來上海銀行服務的發展呈現出三個動態,即銀行體系多層化、經營多元化、服務多樣化。上海市政府在幫助金融機構應對危機時應該做好三個主要工作:一是營造良好的金融心態和環境;其次是當好轉變的中介,提供專業的服務;第三是用好財政資源。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在題為《銀行危機與中央銀行責任》的演講中表示,現代金融危機的隱蔽性、廣泛性都很強,對傳統中央銀行業提出了嚴峻考驗。蘇寧闡述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啟示:一是要采取宏觀審慎的監管方式,注重各金融機構間的、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間的的關聯性。二是要增加市場透明度,改革財務監管制度,同時完善金融機構評級制度。三是要在充分研究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大膽進行政策創新。人民銀行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主要有三點:一是堅持改革與發展的辦法,由人民銀行牽頭,鼓勵各商業銀行進行結構調整。二是加強資產素質,為那些陷入危機但是一旦破產會帶來嚴重后果的企業補充資金,幫助它們擺脫不良資產。三是堅持從多角度進行處置,多方面進行防范。完善系統檢測與風險評估機制。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樹清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進行了分析。郭樹清指出,即使在經歷金融危機后,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體。但此次金融危機的確暴露了許多問題。美國的經濟實際上高度依賴房地產業和汽車工業,這與以“美國夢”為代表的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密不可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影響了執政政府的價值觀,進而影響了政府決策偏向。在住房問題上,美國是一個“過度福利”的國家,為美國居民提供滿足他們需要的住房是歷屆政府的目標。美國的住房貸款與GDP的比重是全世界最高的,超過了100%。郭樹清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美國房地產業的過度發展:美國主張自由市場,國有企業很少,但是卻有兩個特大型國企,其中之一就是專門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除此之外,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變革,勞動力成本降低,資本成本也降低,這就為美國的消費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廉價的資金來源。如今,中國、美國的經濟都面臨轉型,但是方向不同,中國主要面臨結構調整的問題,美國則面臨金融業總量下降的問題,回歸傳統金融業務的可能較大。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兼副教務長張春通過對中國銀行的敏銳觀察,指出了中國金融體系的兩個不匹配性,即大量銀行存款和企業的資金需求的風險和期限不匹配性、存款集中在大銀行與其給中小企業貸款劣勢之間的不匹配性。他針對這兩個不匹配性提出一系列解決策略:對于前者,根本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完善中國的社保體系,這不僅對擴大消費,對企業融資也有好處。同時,要發展資本市場和開發新產品,提高風險分配能力。而第二個不匹配性,則要通過發揮銀行間拆借市場的作用來解決。應多給小銀行和金融公司融資機會,考慮放寬對小銀行75%的法定存貸比的限制而用其他方法控制風險。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35839.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