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校區,“第三屆中國傳媒產業高峰論壇” 隆重舉辦。本屆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中歐傳媒業同學會協辦,吸引了近300名政府決策者、媒體行業精英、知名學者與投資機構參會,從不同視角剖析傳媒產業新機會、新舊媒體融合及資本進軍傳媒業所帶來的影響。
張維炯副院長在致辭中表示,傳媒產業是人類社會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動力。傳統媒體有一個很大的局限,那就是它傳播的單向性。馬斯洛認為,當人民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必然要追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高層次的需求。他們不再滿足媒體的單向傳播,他們還要參與,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要追求自我實現。可喜的是,媒體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發展,使得新一代人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有了可能。
WNET.OR榮譽總裁William F.Baker先生、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郭振璽、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升民教授分別作主題演講。
William F.Baker表示,如果我們不能夠創新、不能夠產生新的溝通的方式,新聞的傳播方式、商業模式不能夠改變的話,媒體這個行業會有很大的麻煩。我們需要人們為他們所閱讀的內容來支付費用。媒體從業人員需要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夠生存發展。
黃升民表示,互聯網很多的時候是不生產內容的,甚至是對內容的一種盤剝。人們常常說未來的時候肯定是內容為王。事實上如果現有的版權制度和現有的內容產業不做一些重大的調整,內容肯定是無法成王的。
他同時表示,三網融合十年前是以電信為主導的一個融合方案,它是以產業利益、產業效率為指針的一個融合方案。十年后的融合原則是可管理可控、信息安全。它要服務于這個社會的維穩的架構提出融合,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郭振璽表示,財經頻道以后會向路透、彭博靠攏,提供面向高端財經人士生意和事業發展需要的數據產品。CCTV2 的觸角以后要向上下游各個方向延伸,形成以財經頻道為龍頭,以數據庫為核心,包括財經電視頻道、財經數據庫、財經網絡、財經移動終端、財經雜志、財經報紙、研究院等為一體的財經媒體的全鏈條服務。
上午第一主題的討論中,在中歐傳媒業同學會理事、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女士的主持下,經濟學人中國和日本區董事總經理Graham Davis先生、中信出版公司總經理王斌先生、經濟觀察報社長、總編輯劉堅先生、銀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CEO李潤錫先生共同探討了“對不同類別媒體來說,新發展空間究竟放大了多少?”、“在哪些方面會表現得更加突出?“、“隨著傳媒業市場化發展的加快,現有的政策還需有哪些新的調整?”、“對不同媒體形態,特別是傳統媒體而言,必須做何內部變革才能適應新的市場競爭?”等熱點話題。
王斌表示,如果說經濟的發展和改革5年就OK,政治可能需要10到20年,如果作為一種文化的改革,可能真正需要50年,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來說,10年已經太久,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渴望變革,不要被嚇傻或者是不知道做什么。
他認為未來可能會有一些巨大的國有文化出版企業作為旗艦企業來主導文化行業的改革,但同時許多不具備政策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會死掉。
Graham Davis表示非常愿意在中國做事情,但是在中國做事情必須與其品牌、編輯價值和中國政府的政策三者方面達成一致。
劉堅在論及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關系時表示,無論是新浪還是搜狐,當網絡媒體把所有的傳統媒體都打死了,網絡媒體需要自己做內容的時候,一定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在上午第二主題討論中,與會嘉賓著重探討了“今天全面市場化之下,傳統媒體的發展機會增加了嗎?”、“新舊媒體能否融合發展?中國未來跨媒體的產業集團會具有哪些特征?”、“‘三網融合’將帶來怎樣的媒體變局?誰將是真正的受益者?“等熱點話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助理周雪林博士主持了本場討論,參與討論的嘉賓有中央電視臺網絡傳播中心主任、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斌先生、二十一世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劉洲偉先生、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先生等。
劉洲偉表示,被門戶網站侵蝕最厲害是那些很容易被替代的信息的提供者,比如說像一些消費類信息,像一些娛樂信息等等。像財經類媒體這樣的紙媒,不僅沒有被侵蝕反而發展很快。他以彭博財經為例,彭博把全球最重要的分析師和交易員,都集中在他這個平臺上。這個護城河比財經報紙更加深,所以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你如何構建不容易被替代的這種核心價值,這就是你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劉書認為在新媒體的形勢之下,淺閱讀,比如說一些社會新聞、話題新聞、有爭議的一些事件,所謂的娛樂新聞,一定是被平臺搶走了。而像《財經》這樣的有專業深度和閱讀深度、思考深度的媒體,它變得更稀缺了、更有價值了。這樣的媒體實際上也是任何平臺都需要合作的。
汪文斌認為視頻網站競爭就是版權的競爭。門戶網站花了多長的、燒了多少的錢來奠定這個格局,視頻網站一樣也是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只不過花的代價和價錢會是它的百倍、千倍。
張力奮認為在今后的兩到三年內,很可能像FT這樣的一個媒體,來自網絡收費的讀者會占到一半。其實我們現在是在重新再創造一種報紙,一種我們以前所沒有經歷過的,沒有認知的報紙。“4、5年前,當時我們的一個數字收費用戶大概他每年能夠創造的價值是一個紙媒讀者的八分之一。去年我大概算了一下,目前他們能夠創造的價值,大概接近于一個紙媒讀者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些。”
媒體市場化發展離不開資本,資本已經給傳媒業帶來了甜頭。
“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資本與媒體的關系會發生哪些變化?誰更稀缺誰更主動?資本對媒體的真正價值在哪?資本人與媒體人能和平共處嗎?”、“全面市場化后,媒體間的并購高潮何時到來?”、“目前政策之下資本進入媒體依然有不少限制,下一輪的政策突破在哪里?”、“傳統媒體將會更多進入股市,他們能有與新媒體同樣的價值表現嗎?”成為本場討論的熱點話題。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博士的主持下,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郭文先生、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陳杭先生、新京報社長戴自更先生、北京展恒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合伙人李二鋼先生參與了上述話題的討論。
弘毅投資的董事總經理郭文判斷,像優酷這樣的視頻網站越來越像一個電視臺了,他說,騰訊也準備去做視頻,這個互相滲透、互相競爭的趨勢,應該說是非常地明顯的。
陳杭對文化產業的三大預測:非時政類報紙改制,將因為政策的放寬而收益;影視行業的資本運作空間非常廣闊;互聯網公司上市的浪潮迅猛。 “我個人傾向于認為,咱們黨、咱們政府會越來越多地把一些報紙,譬如都市類的報紙劃入非時政類的報紙,因而在上市改制等方面會更加寬松。”
戴自更以新京報為例,分別闡述了媒體擴張的困境和問題。他表示,像新京報這樣的媒體,自己不缺錢,但是卻少投資的機會。“我本來想去外地辦兩份報紙,兩份報紙一聽說是新京報的人來辦,當場就拒絕了。說新京報來,第一是可能覺得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第二個是他們覺得,怕新京報惹禍吧,來了之后就不得安寧了,所以當地的報紙和主管單位就不想讓我們進去。”
缺少投資的機會,因此對于企業來說,上市融資的意義也就不大了。“據我所知,北青傳媒上市了之后,當時套現的錢還有十幾個億放在帳號上頭。他原來說要收購電視,要搞網站、要搞報紙、要搞雜志,實際上很難。”所以現在很多媒體企業要上市,除了圈錢外,意義并不大。
李二鋼則闡述了媒體集團在創辦新媒體時,可以借鑒臺灣的經驗,“臺灣媒體集團創辦新的媒體,一定會有三到四個人,這個新創刊的團隊里面去指導你的雜志誕生,那這里面一定有編輯總監,一定有美術總監,還可能會有一個經營總監,資歷都非常深,這也其實是咱們國內媒體的人才結構上欠缺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成為基金創業學教席教授雷諾教授做了閉幕致辭。雷諾教授表示,與會嘉賓為中國傳媒業的未來走向通過了許多的真知灼見,他希望中國的傳媒業者能夠吸取這些經驗和遠見,促進自身和整個傳媒業的發展。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36574.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