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太安健康傳媒聯(lián)合推出的2010年度“合聚講壇”迎來了開篇講座。橫跨東西方文化的王東岳先生做客中歐,為中歐校友及嘉賓奉上了精彩的文化大餐----中國文化的原初素質與精要。中歐EMBA07級校友、太安健康及正安藥坊創(chuàng)始人梁冬擔任嘉賓主持,160余人參加了活動。
王東岳是中國當代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者,曾隱居終南山下,潛心修學20年。王老師精通中國古文化、現(xiàn)代文明沖突、中西方醫(yī)學及哲學。王老師通過獨特的思維視角,從諸子百家論人文初期的獨特思想方法,從刻畫在甲骨上的文字透視中國式思維方式,縱論現(xiàn)代文明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沖突。
對于文化這個寬泛的概念,王老師有其獨特的理解。他指出,大家慣常認為的琴棋書畫、風花雪月并不是文化的精要所在,相反,這些只是文化淺顯的表象。文化的本質是什么?文化是智性動物對生存困境與格局做出的反應,文化與生存格局息息相關。古埃及人為什么幾何學發(fā)達?因為每年的雨季,尼羅河洪水泛濫,淹沒了兩岸的耕地。雨季過后河水退去,留下肥沃的土地,古埃及就開始耕種。為了恢復各人田產(chǎn)的界線,就需要重新丈量,這就使得古埃及人的幾何學逐漸發(fā)達起來。
中國人的生存環(huán)境影響了怎樣的文化反應?中國文化有怎樣的原初素質?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適度挑戰(zhàn)學說”認為文明誕生于自然環(huán)境不好與不壞之間。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原地區(qū)土壤肥沃、松軟,溫帶氣候下生長的灌木較為容易砍伐,不好與不壞間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農(nóng)耕的開展,因而中國文化早熟;王老師認為,中國人口密集,但可耕地少,這造成了高度集約型農(nóng)耕狀態(tài)與緊張的生存格局,由此導致了中國的思想大家們思考的都是人倫問題----人與人間該如何相處;黃河洪水之患、游牧民族對中原農(nóng)耕民族的沖擊,使得中國文化有著內在大一統(tǒng)的需求----必須聯(lián)合起來才能抗災、抵御蠻夷侵入。
對于時下大熱的國學,王老師指出,一定要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這樣學國學才能有所得。王老師認為,中國文化誕生于原始與落后之間的農(nóng)耕階段,中國文化關心的都是與中國人的生存困境密切相關的、事關宏旨的問題,這些接近原始、直面生存問題的文化反應正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王老師對于“保守”、“落后”的重新闡釋、高度贊揚令現(xiàn)場聽眾耳目一新,對企業(yè)家如何處理“保守”與“創(chuàng)新”,王老師的論述給人思考的啟迪。
另外,王老師還講解了中國的象形文字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的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圖畫,每一個字都能看出其所代表的含義。西方的拼音文字卻做不到這點,他們必須依賴于邏輯、推理才能表述清楚一個問題。因此文字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人思維方式的迥異。王老師現(xiàn)場講解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漢字,抽絲剝繭、回源溯本,讓聽眾們領略了漢字所蘊藏的文化信息密碼。
王老師精彩的講演持續(xù)了將近4個小時,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哲學學者的睿智與精深,聽眾一次次被王老師獨到、精彩的見解所折服。講座結束后,中歐北京代表處副首席代表蕭斌老師向王東岳老師贈送了禮品,感謝王老師為中歐校友帶來這樣一個難忘的文化饕餮之夜。
中歐“合聚講壇”自2005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連續(xù)舉辦6年,旨在為優(yōu)秀的中國管理者提供一個關于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大致背景,將西方管理知識的學習放置于對中國社會自身的理解之中。“合聚講壇”今年的主題是“一個管理者的核心價值修煉”,8月將邀請北大歷史系王天有教授講述“以人為鏡----探索中國式的權謀及改革之道”。
發(fā)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wǎng)本頁網(wǎng)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37484.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wǎng)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