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排名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商學院引人注目地占據了95席中的4席。這既反映了世界經濟快速扁平化的趨勢,也折射出中國經濟地位的迅速崛起。中國商學院的國際化方興未艾,將不斷沖擊全球商學院的競爭格局。
中國的商學院對國際化的巨大熱情不難理解。
首先,與國際商學院合作,是提升國內商學院自身品牌、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捷徑,是在合作中學習的良機。例如復旦大學等通過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選派了大量師資去MIT培訓。此外,國內教授與海外師資同臺授課,也拓展了前者的國際視野,推動了授課方法的革新,例如中歐-哈佛-IESE合作的全球CEO項目,讓中歐教授與哈佛教授得以同臺競技。
其次,國際商學院也覬覦巨大的中國管理教育市場,希望通過合作伙伴來分享蛋糕。例如,哈佛商學院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清華經管學院都合作開設了短期培訓課程。實際上,幾乎全球一流的所有商學院都已進入中國市場,包括沃頓商學院、MIT斯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瑞士IMD商學院、密歇根商學院、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等,芝加哥大學商學院、INSEAD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校,西北大學Kellogg、倫敦商學院則借道與香港幾所商學院的合作來向內地輻射。沃頓商學院的Knowledge@Wharton甚至推出了中文版。
中國市場太大以至于不能不進入,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商界,商學院也加入了這一潮流。由于國際商學院對中國的巨大熱情,一些國內知名的商學院甚至能從容地腳踩N只船。
國際合作大行其道,不僅帶來了國內商學院理念的轉變,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即將迎來15周年校慶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堪稱國際化的標兵:該院2009年招收的193名MBA學員中有37%來自海外,中歐58名長期教授中97%擁有海外博士學位。此外,清華經管學院、北大光華、復旦管理學院擁有海外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分別為38%、55%、27%。中歐還引領了國內商學院參加國際排名和國際認證的潮流,目前中歐MBA已經位居全球第8名。中歐、清華經管學院都通過了EQUIS和AACSB認證,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則獲得了EQUIS認證。
但是國際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進入《金融時報》EMBA排名的內地商學院為例,只有中歐的EMBA是非合作項目,其他都屬于合作的產物,即:復旦-奧林、同濟-ENPC、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家會計學院。合作項目本身不僅不能代表一所商學院的整體實力,而且也非自主品牌,學員所看重的往往是國外合作院校的背景。其實,如果商學院的國際化僅僅停留在合作項目、學生交換上面,難免有葉公好龍之嫌,也難以真正升華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學院。
那么,國際化阻力何在呢?國際化首當其沖遭遇的是體制不兼容難題。要想聘請國際一流的教授,國內商學院就必須在教授管理體制上與國際接軌,例如教授的薪酬水平、教授研究成果考核的國際化;其次,國際化意味著教授結構的調整,必然會觸及原有教授隊伍的利益;再次,國際化更大的阻力來自于觀念的轉變,包括學術論文研究方法、教學方法、學生管理方法、校友服務觀念等,特別是教學方法的轉變。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轉向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對教授提出了很大挑戰,必須與學員進行深入的互動、通過案例幫助學員理解相關知識,這意味著教授在授課時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來自學員的挑戰,也必須對企業的管理實踐有深刻的洞察力才能駕馭課堂的挑戰。
因此,國內的商學院如果要躋身國際一流,就不能滿足于國際合作項目,而應該把國際化深入貫徹到教學體系、教授管理和教師招聘等各個環節,從觀念上擁抱國際化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m.watkissart.com/zhongou/3753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